12月12日,《人民日報》(08版)美術副刊刊發了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學劉燕教授撰寫的文章《古風插畫彰顯傳統美學意蘊》。文章認為,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蔚然成風,由此形成的“古風”文化深刻影響着音樂、舞蹈、美術等文藝創作。特别是近年來興起的古風插畫,借助互聯網廣泛傳播,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喜愛,也成為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文章指出,需繼續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服飾、建築、紋樣、色彩等經典中汲取營養,把經過曆史沉澱的視覺符号和文化精神更好地轉化到古風插畫創作中,對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尤其是增強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研究的興趣,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全文如下)
古風插畫彰顯傳統美學意蘊
劉燕
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蔚然成風,由此形成的“古風”文化深刻影響着音樂、舞蹈、美術等文藝創作。特别是近年來興起的古風插畫,借助互聯網廣泛傳播,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喜愛,也成為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
古風插畫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插畫設計相結合的産物。相較于外國插畫,中國古風插畫别具一格。對中國傳統繪畫構圖、造型、筆墨的借鑒,極大豐富了古風插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一些作品從傳統文人畫中汲取營養,以水墨淡彩表達情感,營構意境;一些作品則繼承傳統工筆畫的藝術精髓,以細膩的線條和雅緻的色彩繪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還有一些作品,延續傳統中國畫散點構圖方式,注重以留白的手法傳遞畫面情緒,使插畫盡顯傳統美學意蘊。在中國傳統色彩語言、創作觀念中生長起來的古風插畫,飽含氣韻之美,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插畫設計的發展與創新。
樸缜系列插畫
對中國傳統圖案、民間故事、建築元素的靈活運用,也是古風插畫的鮮明特色。不少插畫師從傳統造物中提取文化符号,并對其進行全新演繹,使古風插畫的表現内容更加多元,風格日趨多樣,滿足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比如,有插畫師通過藝術地描繪各大城市的傳統文化特色,展現城市美好形象。在作品《紹興》中,插畫師從陸遊與唐婉的愛情故事出發,選取《钗頭鳳》中的“钗”作為主要設計元素,以凝練的意象、淡雅的色彩,營造出江南水鄉獨特的風情。以“泛舟”為主題的《桂林》,以“醒獅”為主體的《佛山》,以“紙鸢”為背景的《濰坊》等作品,皆立象以盡意,在網絡中迅速走紅,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此外,在産品包裝、門戶網站、移動客戶端等領域,越來越多的古風插畫應用其中,不少傳統文化形象被轉化為時尚符号,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舍溪古風插畫
科技的飛速進步,為古風插畫開拓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今,不少插畫師都以電腦為主要工具進行插畫設計。為滿足“網生代”對傳統文化的多樣化需求,3D插畫、VR插畫等新形态被引入古風插畫創作,使其向着專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像近期在短視頻平台吸引百萬網友關注的《山海經》系列3D插畫,不僅以融合傳統中國畫、民間美術、流行元素的繪畫風格重新诠釋了神話傳說,還輔以動态3D效果,帶給觀者全新的視覺體驗。作品在網絡平台快速傳播,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古風插畫的受衆群呈年輕化趨勢,其創作者也多為“90後”甚至“00後”。古風插畫以傳統底蘊和現代表達,在年輕群體中喚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印有古風插畫的手機殼
主題定制、文創研發等新業态,進一步拓展了古風插畫的應用領域。不少年輕人通過網絡定制服務,将喜歡的古風插畫應用于手機殼、服裝、飾品等生活用品上,滿足了個性化需求。一些插畫師嘗試将作品轉化為文創産品,帶動文化傳播。如,一位貴州青年插畫師在古老的侗寨開辦工作室,一邊以畫筆留住鄉土記憶,一邊将其制作成文化衍生品,為當地文化産業增添了一抹亮色。伴随現代文化産業體系不斷完善,古風插畫的發展潛力将進一步釋放。
基于互聯網的古風插畫,以意境優美和富有感染力的藝術風格,架起了傳統圖式與現代生活的橋梁,滿足了人們的文化需求,激發了插畫師的創造活力。不過,一些作品也存在着照搬傳統文化元素、畫面雷同、對部分文化符号運用不當等問題。繼續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服飾、建築、紋樣、色彩等經典中汲取營養,把經過曆史沉澱的視覺符号和文化精神更好地轉化到古風插畫創作中,對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尤其是增強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研究的興趣,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劉燕為欧宝体育综合平台工業設計系主任、設計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文鍊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12/12/nbs.D110000renmrb_08.htm